• 科技公司
    股价上涨推动新一轮科技收购浪潮 2014年初,一些重磅交易的收购价格让许多人感到不解。也许黄金时代又回来了。 Google、苹果、微软和Facebook这样的在多个科技层面角力厮杀的公司都以接近自身历史最高成交价——或者,至少是他们近十年内的最高价——的金额达成交易。 同样是这些公司,拥有着富可敌国的现金。 骚动的大环境造就了大手笔收购的新浪潮。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当你股价很高时,就应该用它来买东西。股票总量当中实际流通的一小部分比例上升,就会拉动整个估值上涨。为何不动用这一空间买些玩具,或者买些可能对你现金流造成威胁的新贵公司呢? 实质上,投资者赋予你的短期账面价值可以拿来作为武器使用。 再举几个例子。今年2月Facebook收购WhatsApp时,该公司的股价大约在68美元每股上下。而Facebook在2013年夏天股价低迷的时候,股价还不到24美元每股。随后一路高歌挺进2014年,在1月末到3月间不断创下股价历史新高。Facebook在2月19日收购了WhatsApp,在3月25日收购了Oculus。 仅仅一个月多的时间里,完成两笔总额为210亿美元的交易,都在当时股价最高的前后达成交易。你明白了吧。 随着投资者对科技股的暂时性看低,Facebook的股价与其他科技公司一样开始下跌。不过请记住,Facebook股价下跌时,收购成本也在下跌——你用股票完成的交易,股价下跌时,就等于成交价格打了折扣。就跟用美元买东西一样,美元贬值,理论上你买的东西就升值了。这就是公司选择在高股价时进行收购的一个重要诱因。 如今科技股已经回暖,纳斯达克指数接近4500点,而收入下滑的公司在IPO之后股价也一路狂飙。 做好准备迎接黄金时代吧。 在这个RelateIQ被Saleforce以约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而据我所知该公司每年的经常性收入还不到500万美元的年代里,一切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曾向风险投资人杰森·莱姆金(Jason Lemkin)询问,当前的市场环境是否会在短期内引领一个猛烈的收购浪潮。他认为会是这样。莱姆金的观点是,这一周期还会持续2年时间。如果他预测准确的话,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切都会风调雨顺。 目前尚处于测试期Tracou公司为各个行业的公司股价提供分析数据,该公司CEO布拉德·萨姆斯(Brad Sams)在给TechCrunch的评论中也把股价上涨和激进的收购浪潮联系起来: 随着股市推动全线达到历史最高点,各家公司都希望使用股票中凭空出现的价值作为交易谈判的一部分。即便手头有充裕的现金,他们还是给创业公司开出了现金加股票的价码,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达成交易,而且不需要动用账面上太多的现金。 科技巨头们在云存储服务、手机硬件、消费音乐多个领域角力厮杀,每一个领域都值得展开收购,这样一来你的竞争对手就没法与你匹敌。这就拉动了收购价格的飙升。恐惧是推动收购价格的一大原因——Saleforce收购RelateIQ可不是为了短期的营收。 谁会因此受益?很容易想到Pinterest,Box和Dropbox。要知道,收购可能会是相当高的价格,即便其中现金的比例很小——数倍于估值的成交价的重磅交易会造成更大的轰动,不过小公司也可能以匪夷所思的价格被收购。 并非所有的高价收购都不理智,尽管有时候会造成数额巨大的减记。举例来说,Facebook对Instagram和WhatsApp的收购现在看来太有先见之明了。 除此以外,所有的平台公司都需要在竞争领域不断增加赌注也是催生收购的一大原因。有一点越来越成为共识,每个人都需要分析数据。TechCrunch记者马修·潘扎利诺(Matthew Panzarino)这样总结道: 苹果收购了Testflight,Facebook收购了Onavo,Twitter收购了Crashlytics。如果你是一家对移动有兴趣的现代互联网公司,拿到分析数据都必须支付高昂的费用。在移动时代,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的内部市场情报以及崩溃分析报告会给你带来超越金钱的价值。这些公司知道这一点,他们也愿意拨出一大笔费用以确保决策时数据流的及时、准确、有效——无论是产品相关还是涉及未来并购的决策。 于是这些公司经常会一窝蜂地行动。不过每一家平台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DNA,各自的潜在收购名单也不尽相同。Google就不会收购Beats,苹果就不会给Uber投资,而微软也不会在Facebook身上砸一大笔钱——最后一条是开玩笑啦。 每个人都在说,2014年下半年收购市场还会风起云涌。请在评论中留下你的预测,哪一家会被收购,价格会是多少。 (译:顾秋实   文章来源:TC中国)
    科技公司
    2014年07月30日
  • 科技公司
    Google组织内部评分系统OKRs:让员工为自己评分(附完整讲解视频) 在 Google 未满一周岁时,作为投资人之一的 John Doerr 提出了一套称作 OKRs 的组织测评系统。它最初来自 Intel,为公司、团队、个人量身定制。OKRs 是 Objectives 和 Key Results 的缩写, 即目标和主要结果。一起来看看 OKRs 如何操作: 首先,设定目标(Objectives )。接下来,再制定能助你实现目标的可量化“主要结果”( Key Results)。目标要清晰,便于量化。“我想让网站变得更棒”太空泛,“我希望网站加速 30%”才靠谱。记住:数字永远比形容词更加精准。 Google Ventures 的合作伙伴 Rick Klau 曾经效力于 Blogger ,他在每一季度都会制定几个目标。尽管 Blogger 已经名声在外,但类似 Tumblr 的博客平台也在迅速兴起。因此,增加网站知名度依然是重要的季度目标。随后,Klau 提出 5 个可量化结果(Key Results),见上图。 Klau 说 Google 的 OKRs 分“年度”和“季度”两种。年度 OKRs 含义宽泛,统领全年,并根据发展适当改变,而季度 OKRs 则需要保持稳定,一成不变。除此之外,OKRs 还可以分为公司层面、团队层面、管理层面和个人层面。四者相互合作,维持公司正常运转。值得注意的是,OKRs 并非越多越好。员工每季度 4-6 个 OKRs 为宜,超过这个数字,就有被开除的风险。季度结束时,员工都要为自己的结果打分。每一项的得分由 0 到 1 分,0.6-0.7 分为最佳--1 分意味着目标太简单,易于实现,实际意义太小;如果得分低于 0.4,则意味着目标有误,需要好好检查错在哪里。 回到 Klau 的例子上来,业内活动 (Speaking at industry events ) 相对简单,得到 1 分;DMCA 难度较大,但却非常有效。他还强调,评分要快准狠,几分钟结束任务。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打分上,踏踏实实完成目标才是正经事。 在 Google,无论你是 Larry Page,还是普通员工,OKRs 自上而下完全公开透明。你不仅可以在内部资料内看到同事的 OKRs,还能看到打分情况。这听起来十分恐怖,但确实帮助 Google 的员工更加了解彼此。 Klau 曾经负责为 YouTube 建立主页。他的同事一度希望通过在 YouTube.com 上传视频,来推广产品。他们先是查看了 Klau 的 OKRs,再决定是否提出主页上推广的想法,或者争取打动他,将这一想法加入到下一季的新 OKRs 里。 换句话说,OKRs 并不是管理层做推广决策的帮手,但却能让员工量化自己的成就。Klau 说,如果自己正在做一项推广,他可以借助 OKRs,迅速理清自己所做的努力。 以下是 Rick Klau 一年前关于 OKRs 的详细演讲,时长约 1 小时 20 分钟,值得回味。 [本文编译自:businessinsider.com] 来源 36kr
    科技公司
    2014年01月09日
  • 12